基因组

焦文标课题组综述图形泛基因组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与挑战

DNA测序技术的革新有力地推动了植物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也为遗传变异鉴定、群体多样性研究以及分子育种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在测序数据基础之上的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如序列比对、遗传变异的鉴定等,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然而,传统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单

图形 植物 基因组 焦文 课题组综述 2025-04-03 16:48  17

专家点评| 四川农大/兰大/西南科大合作团队揭示高寒牧草垂穗披碱草亚基因组起源演化及其高寒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披碱草属(ElymusL.)牧草是我国高海拔草原生态建设和草牧业发展中的利用最广泛的多年生乡土草类群,其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复杂基因组网状演化机制和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不明一直是麦类作物近缘种进化领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此类高寒牧草开展分子育种利

兰大 基因组 高寒 牧草 披碱草 2025-04-03 11:38  14

四川科学家首次破译钩盲蛇基因组 揭秘进化之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近日在ScienceAdvances上发表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全球唯一专性孤雌生殖蛇类——钩盲蛇的基因组奥秘。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破解了该物种三倍体基因组构成、孤雌生殖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意义,为理解脊椎动物多倍体形成和孤雌生殖适应性提供

科学家 基因组 孤雌生殖 钩盲蛇 钩盲蛇基因组 2025-04-03 10:13  11

Cell | 肠道微生物组宏基因组的宏蛋白质组、宿主和饮食暴露组揭示了健康和炎症性肠病的特征

宿主-微生物群-饮食的相互作用在调节人类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其直接的功能性评估仍然面临挑战。我们采用了基于宏基因组的宏蛋白质组学(metagenome-informed metaproteomics, MIM)方法,在小鼠和人类模型中,以非侵入性方式探索了

蛋白质组 微生物 炎症性肠病 宿主 基因组 2025-04-02 19:38  12

基因组助力Lr30的克隆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主要的卡路里和蛋白质来源。然而,多种病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稳产高产。由小麦秆锈菌(Puccinia triticinaEriksson,Pt)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害分布广泛,在适宜条件

克隆 基因组 六倍体 lr30 助力lr30 2025-04-02 18:03  14

内容分享丨沈亦平教授2025遇见·预见组医学与生命健康开年演讲——《如何用基因组医学提升医院竞争力》

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我是沈亦平,谢谢大家。今天是立春,非常有意义的一天。今年是蛇年,大家知道蛇是医学的象征。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和君小镇的三度书院厚度堂相聚,非常开心能跟大家一起来开启2025年的开年演讲。

医学 演讲 开年 基因组 亦平 2025-04-01 22:09  11

Nature | Mario组-一种宏基因组‘暗物质’酶催化纤维素的氧化转化

纤维素的降解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也是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的核心过程。然而,纤维素的微纤维结构以及它与植物细胞壁其他成分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酶促转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挖掘一种专门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群落中的宏基因组“暗物质”(

暗物质 基因组 纤维素 酶催化 mario 2025-03-30 22:37  13

中国哪里的面最好吃?北方注重劲道,南方只看浇头?

2018年,国际小麦研究围绕42条染色体展开,因任务极其艰巨,涉及海量的基因测序与分析工作,各国按资金分配研究份额,中国仅分到半条染色体的研究任务。即便如此,作为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且拥有深厚农业底蕴的中国,肩负着在国际小麦研究中贡献力量的重大责任。

小麦 基因组 张学勇 郭伟 浇头 2025-03-30 15:40  12

中国科学家破译烟草基因组密码,揭示作物进化奥秘,助育种突破!

烟草不仅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科学家研究植物基因组进化的“黄金模型”。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团队,在《自然·遗传学》发表重磅成果,首次完成四倍体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其祖先物种的染色体级基因组组装,并解析了基因组

奥秘 烟草 作物 基因组 烟草基因组 2025-03-27 12:19  18

聚焦新质生产力,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立足大鹏服务全球

10年间,通过整合生物学和大数据科学,来认识与利用农业生物基因组,服务全球农业生产,基因组所组建了1300多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成立了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动物基因组、生态基因组、食品科学等研究

深圳 生产力 农科院 大鹏 基因组 2025-03-26 20:54  16